去乡村|寻包王村民间传统竹编手工艺人
纺织服装产业是全球第二大污染源,为践行国家双碳目标,浙江广厦建设职业技术大学“点纱成金”团队来到浙江省海宁盐官镇包王村了解乡村发展现状,探索乡村发展的新路径。浙江省嘉兴市盐官镇包王村,地处盐官镇中部,这里纺织服装业集群。在这个热烈的夏天,2024 年浙江省大中学生“双百双进”暑期社会实践活动,我们与包王村相遇。
进入村庄的首日,团队成员为了了解乡村发展现状,实践团队满怀热忱地与村委会积极开展交流活动。团队成员在与村委会交流过程中了解到包王村有一位当之无愧的“竹编高手”——莫叙金爷爷。团队成员听闻,就迫不及待地想去拜访这位“竹编高手”——莫叙金爷爷。
刚踏入莫爷爷家门,篓筐、扁担、笊篱……各式各样手工编织的竹制品琳琅满目。爷爷十分热情,兴致勃勃地从家中拿出他精心编织的宝贝——他在文化节做展览的竹编产品。爷爷制作的竹编产品极具实用性,只因爷爷说,他们所做的产品,皆是依据农民劳作的实际需求而打造。
爷爷介绍道:他从家旁的竹林里砍伐竹子,而后进行破竹,将竹子劈成宽窄均匀的竹条,接着历经去节、刮青、分篾、刮蔑、煮篾和晾晒等一系列工序,方可着手编织。
团队成员怀着好奇与期待,体验了其中一个环节刮蔑。在体验过程中,他们全神贯注,用心感受这一传统技艺的独特魅力。只有体验了才知道,一个看似简单的刮蔑,竟是需要全身心的专注,稍不留神就会出错。比如刮篾的力道过大则会导致篾条断裂,力度过小又无法达到让篾变的很光滑的目的,其中分度的拿捏十分关键。
团队成员留意到一个造型独特的编织筐——竟是双篓的,不禁问道:“爷爷,这是作何用途的?”爷爷满怀深情地与团队成员分享竹编产品背后的故事:“这个是别在腰上的。想当年我们干农活时,一边要播种,一边又要拿工具,极为不便。所以,我们当时就萌生出这个创意,制作了这种双篓的器具,一边放置工具,一边存放种子,大大提高了播种效率,这个就是那时做出来的。”讲述这段往事时,爷爷的眼中满是自豪。
团队成员向莫爷爷学习技艺的过程中,莫爷爷感慨万分,他说现在自己的手艺鲜有人问津,无人前来学习,正迫切需要像团队成员这样朝气蓬勃的年轻人来传承。
从爷爷那双布满老茧的双手,能够深切感受到纯手工时代的艰辛不易。然而,在这个机械高速发展的当今时代,包王村里依旧有这样一位老人,秉持初心传承竹编手艺,带着一颗匠心默默耕耘。每当爷爷分享自己的作品时,脸上总是洋溢着幸福的笑容。团队成员也衷心希望凭借自身的专业能力,助力村里的传统手工艺人,让这古老而珍贵的技艺得以传承和发扬。同时,团队成员还在思考,能否将传统工艺与当地发达纺织技艺相结合,比如让竹编与纺织废料结合,创造出既环保又新颖的作品,为传统竹编技艺注入新的活力。
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,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。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,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、文字的真实性、完整性、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,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。本站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。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,请及时联系我们,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。:https://www.sty.tianjingip.com/7946.html